最近,国内网上购车平台纷纷传出提振行业信心的消息:推出五年后,第一家购车公司宣布盈利。滴滴的总裁刘清几天前也透露,滴滴的国内流量已经恢复到近70%,在疫情爆发前,滴滴的核心业务是盈利的。然而,在不断的换车风波之后,人们转而远离黄色小车,走上了“卖货”之路。用户在使用充值支付车费时也被迫“打折”。两极分化的趋势表明,不计其数费用的汽车预订平台终于进入了竞争的“后半程”。
余额被“打折”,在平台上“销售”商品很容易。
最近,许多用户发现,他们以前充值的易用汽车的余额在支付车费时不能完全扣除,但车费只能通过“余额支付+现金支付”的方式支付。充值金额只能扣除30%,其余70%需要额外支付。
对此,易达称这一变化为“支付升级”,“为了给你提供更便捷的支付方式,确实有必要低价乘坐豪华轿车,不排队乘坐出租车,全面升级易达的支付功能”。
事实上,这种混合支付规则自2019年以来就一直在线。根据这一支付规则,如果用户想在乘坐出租车时用以前充值的余额来冲抵车资,只能选择“混合支付”,即通过微信和支付宝支付一部分现金车费,然后从余额中扣除另一部分车费。
“充值时,余额可以全额支付。结果,支付规则一句话也没说就被改变了。这是不是太武断了?”“即使我花了足够的钱,我也不能成为主人。我得花更多的钱才能坐上出租车!”用户很容易无可奈何地叹息。
记者注意到,在易于使用的APP的第一个屏幕上的广告还突出显示了“会员余额兑换礼品”和“全余额兑换商品区”等字样。点击“输入”后,你将进入商场的主页“轻松优化”。
但是,即使余额用于在商场购买商品,余额也只能抵消部分商品金额,用户还需要支付额外费用。例如,286元和5公斤五花肉可以从余额中扣除114元,172元将以现金支付。剩余2公斤东北绿豆51元可从25元中扣除,26元以现金支付。
"这不是一辆共享自行车的黄色汽车的复制品吗?"一些容易接触到的用户表示,他们非常担心该平台能否支持他们的出租车余额用完的那一天。
补贴战争拖着余波
几年前,一度被视为网上汽车竞赛“黑马”的易迪,曾因拒绝参与补贴战而被滴滴等平台推大。从那以后,亿迪也开始通过大规模退款和补贴来吸引用户,但很快就遇到了许多危机,比如乐视挪用资金和频繁的动荡。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在上述文章中遭受充值余额“折扣”的用户,在很容易获得大量补贴的情况下,被充值所吸引。
谈到在线汽车租赁市场,激烈的“补贴战”一度十分激烈。最近,第一汽车公司的首席执行官魏东在一封内部信件中提到了网络汽车合同战的前半部分,他说,“这是一场补贴战。大鱼吃小鱼,如果不被吃掉,就必须“追上去”
在魏东看来,补贴战的模式是“扭曲的‘平台价值’”,不适合下半年的网络竞争。该模型忽略了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分层,导致在线汽车预订当天活跃用户数量的实际增加,以及出租车收入的下降和司机的流失。
根据目测,易达汽车的法定代表人王菲最近被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下令限制消费。此前,宜芝大股东陶运资本的实际控制人文晓东被媒体披露已被勒令限制消费,宜芝多次遭遇CEO欺负、两次股权变更、提现困难等问题。
许多在线汽车预订平台都在盈利。
与易道的厄运相比,网上租车的同事已经开始将亏损转化为利润。
滴滴总裁刘清透露,滴滴在中国的流量已达到新皇冠病毒爆发前水平的60%至70%,是2月份低点的5倍。
刘清表示,滴滴目前没有裁员或筹集资金的计划,将专注于提高效率。尽管该业务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滴滴的长期潜力和战略判断保持不变,其核心业务在疫情爆发前是盈利的。她表示,“滴滴的资产负债表非常强劲”,并将继续投资于安全系统的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和自动驾驶等将重塑行业安全的新技术。
5月6日,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EO魏东向全体员工发出内部信函,宣布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将于2020年4月实现全国整体正毛利,许多城市将实现盈利。该公司有望在20年的第四季度实现利税前的正利润。
去年7月,第一汽车公司率先在上海和深圳盈利,在北京、广州、杭州、成都、贵阳等城市接近盈利。
第一份汽车合同的盈利能力与其对轻资产的开发和差异化发展有关。从2018年开始,该平台将被引入联盟合作。同年,该公司的车辆总规模将超过50万辆,到2019年底将超过80万辆。2019年4月,平台将实施自营承包经营模式改革。截至2019年底,该公司已经转移了20,000多名司机。
业内人士分析,通过开放加入,平台可以增加供应量,节约车辆购买或租赁成本,但也将面临控制平台服务质量的挑战。
最新更新
推荐阅读
猜你喜欢
关注我们
